close

地方政府密集助推創業孵化 切忌揠苗助長

 

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,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僅有兩萬字,但卻13次提到了

“創業”,在一字千金的報告中能如此高頻率地出現,足以證明“創業

”勢必會在2015年走紅,特別是大眾創業文化應該會有比較大的發展。


事實上,中國正形成一股空前的創業熱潮,相關數據顯示,2014年登記註冊市場主體達到1293萬戶,其中新登記註冊企業增長45.9%,且不乏一些明星企業。

創業主體的繁榮也帶動了配套產業的火爆,在政策的驅動下,各地方政府積極密集

佈局創業孵化器,業內人士透露,目前全國科技企業孵化器超過1700家,大學科

技園115家,在孵企業8萬餘家,琳瑯滿目的創業咖啡、車庫咖啡、創新工場等機構,讓創業者眼花繚亂,趨之若鶩,更給人一種“春天來了”之美景。


創業文化的興起,是一個系統性工程,最終極的目標自然是形成“百家爭鳴”的繁榮經濟,讓普通人當老闆,貢獻社會力量。要實現此目的,需輔以經驗、技巧、觀念、政策的升級。目前,地方政府密集佈局產業孵化器,肯定會大大改善創業環境,必須肯定政策所帶來的積極力量,但創業是一種高風險行為,是一個長期沉澱的過程,而且對創業者的素質要求非常高,這些都是政策所不能給予的。


要想營造健康的創業環境,還需要科技界的有識之士進行指導,比如李開復經常給中國大學生寫信,並且樂於同粉絲在微博上互動,把指導年輕人創業看作是自己的一項使命,唯一遺憾的是,李老師被查出患有淋巴癌,需要休息了;相比之下,雷軍已然成為青年創業者的第一偶像,小米的成功讓其天使投資人的形象更具審美性,由其投資的光谷創業咖啡也深受青年人喜愛,他和一些高層主管只要有空,就會跑來同創業者聊聊天,答疑解惑。

顯然,與巴菲特午餐比起來,一杯咖啡更加適合正在創業中的屌絲。


地方政府密集佈局創業孵化器,總體之於創業者來說是一件利好的事情,但我們需要平衡創業總量和社會需求的關係,不要為了創業而創業,更不要為了

“投機”而創業,且要特別注意不要出現揠苗助長的情況。


*窮酸創業,誰懂咖啡裡的乾坤?

在所有的創業孵化器中,筆者最喜歡創業咖啡的模式。事實上,現在

創業咖啡的模式非常火,但這個概念真正在中國出現也就是幾年的光景,

所以,大多人還好奇於創業咖啡館裡究竟有什麼?


創業咖啡館裡肯定會有咖啡,或一杯拿鐵又或者卡布奇諾,

只要創業者點一杯咖啡就能在這裡呆上一整天。

這些平台把創業者聚集到了一起,且咖啡之內頗具乾坤:首先,一杯咖啡非常便宜,幾乎不用成本,而這恰恰創業者最敏感的事情,他們大都囊中羞澀,創業期間甚至要吃路邊攤、睡地下室,這些人真得沒錢去和巴菲特、庫克們去吃午餐;另外,之所以選擇咖啡作載體,是因為這種飲品有助於提神,提高創業者的效率,可以說,創業咖啡之於中國人來說不僅是一種商業模式創新,更是文化上的衝擊,否則,在此之前,創業者要搞定投資人或者客戶,估計只能去酒店或者賓館了。


咖啡之中更大的乾坤在於一系列的創業活動,比如創業導師演講、法律公開課、VC下午茶等等,另外,創業者之間也可以相互交流,事實上,

任何的創業初期都會遇到缺人、缺錢、缺交流的情況。

當然,創業咖啡內最令人神往的還是科技大佬、天使投資人以及新的政策動向。


在一些成熟的創業咖啡之內,導師一般由知名的企業家擔任,比如前文提到的雷軍、李開復等人,而在一些細分領域的創業咖啡內也會出現業界的大佬,比如展訊創始人陳大同、中芯國際副總謝志峰、前華為副董事長洪天峰等等,能與這些知名的創業導師進行面對面的溝通,對於青年創業者來說絶對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。


另外,創業咖啡內最直接的收穫,還是來自於天使投資人的真金白銀,

以及行政力量給予的有關辦公、稅收、註冊方面的優惠。

相比於創業演講,這些顯得現實而直白,但卻能給予創業者實質性的幫助,

難怪有創業咖啡打出“鄰座皆天使”的廣告語。


*擺正心態,警惕精神鴉片

隨着創業熱的興起,加上地方政府的推動,類似創業咖啡式的創業孵化器正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國內一線城市,北京的海淀圖書街,長約220米,寬10米,但已經

入駐了21家創業服務機構,40家機構正在排隊;迄今舉辦了438場創業相關活動,平均每週15場,已有4萬人參加;在一些創業峰會上,前來的創業服務

機構負責人、投資人和創業者動輒數千人,舉辦方準備的椅子經常不夠用,

不斷的新來者就擠在過道里,簡直可以用萬人空巷來形容。


創業的流行本來是一件好事,但火爆的場面又不免讓人擔心,時下的創業熱

會不會變成一場全民泡沫,而創業孵化器等機構會不會如成功學一樣,變成一

種新時代的精神鴉片呢?即便是在地方政府的推動下,創業者們紛紛拿到投資,

實現夢想,誰又來擺平“遍地創業、一哄而上”給社會帶來的麻煩呢?


地方政府密集部署創業孵化器,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商業模式問題。

因創業者初期之於成本非常敏感,這也就注定了創業孵化器不能向創業者

收入太高的服務費,事實上,一些早期的車庫咖啡就是純粹的公益平台,

他們的初衷就是希望建立一個平台,服務社會。


這種公益性質的孵化器,在數量比較小的情況下尚能由地方政府自行承擔,但

隨着創業熱的興起,創業服務機構遍地開花,勢必會給地方財政帶來沉重的負擔。

基於此背景,非常容易出現,創業孵化器資質良莠不齊,或者質量低下等情況。


有鑒於此,筆者建議,創業孵化器貴精不貴多,與其貪多求大,

倒不如立志打造精品服務機構,把有限資源集中於口碑較好的創業孵化器,

舉辦高質量主題演講,邀請明星導師,以及挑選出最具前景的idea。

至於,資金問題,短期內可由政府支持,長期以來,可與創業者簽訂

“佣金後付”合同,以及探索廣告、圖書出版、文化活動等盈利模式。


另外,筆者之於創業孵化器更大的擔憂來自於泡沫的產生。好比90年代

的時候,成功學在中國大熱,各種導師現身說法煽情而魅惑,但真正取得成功

只是那些成功學大師,而他們的忠實信徒則永遠徜徉在通向成功的路上。


*深度思考,創業需與社會協同發展

創業孵化器的風靡源於創業熱,作為一種舶來品,它能有如此迅猛的發展

自然與中國的社會環境有關。事實上,中國之於國外先進的模式從來都是

肆意模仿,而且夾雜着“急於變現”的癲狂,但這種狀態真不適於服務創業。


如前文所述,創業是一個長期沉澱的過程,且95%的人會失敗。

在地方政府推崇創業孵化器的背景下,聰明人會更傾向遠離高風險的創業,

轉而走向創業服務機構,把那些沒有經驗的愣頭青推到台前當炮灰,

長期以往非常有可能形成“創業理論滿天飛,優質創業者寥寥”的畸形狀態。


此外,地方政府之所以大力支持創業孵化器,有很大一部分原因

是忌憚於目前糟糕的就業環境。去年,高校畢業生達到700萬,

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,創業熱的興起則正好在短時間內緩解了由此產生的

社會矛盾,但創業者的高風險給大學生們帶來的是更深重的災難,

更何況,一個連工作都找不到的人,創業的成功率肯定小得可憐。


更值得思考的問題是,創業如何與社會需求協同發展。如前文所述,切不可為了“創業“而創業。舉個簡單例子,筆者有位朋友從北京辭職回家創業,參加了由政府支持的“科學種杏樹”的計劃,在育苗、土地、技術指導等方面均獲得了豐厚的支持,隨後,這個計劃在附近的村莊迅速推廣,大家紛紛投入“杏樹”計劃.....


僅僅過了兩年,杏樹就氾濫成災,搞得整個縣城的人都討厭吃杏兒,而且過早過快的佈局,又讓大家忽略了基本銷售渠道的構建,最終導致“杏樹不幸”的結局。現在,移動互聯網創業火爆,加之,政府資本大面積介入會進一步拉低整個行業的門檻,如果不加以規範也勢必會氾濫成災,事實上,杏樹氾濫和APP氾濫的本質是一樣的。


關於創業孵化器,筆者建議需擺正心態,保持精品路線,堅持以企業家或者公司中層做導師,以親身經歷去幫助後來的創業者,那些學院派導師或者冒牌專家就不要出來禍害人了。

地方政府與其過度參與指揮,倒不如給些減免稅收、簡化流程等實際的幫助。

創業者應該謹記創業需要堅持、毅力和沉澱,而且要時刻清楚,

創業失敗的痛苦會比“找不到工作”殘酷50倍。(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/文)

  本文的引用網址  http://blog.xuite.net/breeze6moon9/blog/308312645/track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ndychen36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