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照生命不同的層次
文/紫菡
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寫了一首有名的詩:「橫看成嶺側成峰,
遠近高低各不同;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」
這首詩是東坡遊廬山時,在西林寺牆壁題的詩句。它描繪了廬山的氣勢,
由於遠近高低角度的不同,所看到的廬山也就有所不同。
表面上這首詩是描寫廬山,但越過這座大山之後,許多人生的意義都展現出來了。
生命,必須由各種不同的角度去觀照,才能把生命的層次一一顯示出來。
如果你立定不動,你的視野也將侷促在一個角落。看山如此,生命亦如此。
寶石有多種不同的切割面,每個角度卻都能閃耀著不同的亮麗光澤。
而大千世界所有的人、事、物的層面與角度,更廣更深,需要你用眼深入觀察,
用心深切體認,不被表面的光華璀璨所蒙蔽,不被表面的虛情假意所誘惑;
因此雖然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,只要你肯深入去探討,用心去了解,
用腦去沉思;那時也許就看山非山,看水非水。
你不斷的發掘,就會不斷的獲得,你的視線就不會固定在一個角度上,
侷限在一個定點上。
許多人談起成功的企業家,羨慕他們有那麼龐大的企業,
有那麼多財富,一輩子享用不盡。
但是都往往忽略了成功富裕的背後,他是如何傷透腦筋、
費盡心思的去維持企業的蓬勃發展;又是如何白手起家,
經歷多少艱苦奮鬥的過程,才有今天的成就。
好比人們欣賞湖面上悠遊的天鵝,只見它高雅悠閒的模樣,
都看不到湖面下拚命划水的雙蹼,是多麼辛勤。
總以為是與生俱來就是如此,卻忘了他們創業時期所經歷的心酸。
人往往都是只羨慕別人的好,不見別人的勞——
迷於事物的表象而忽略其背後的付出與努力。
拓展你的視野,才能了解真相,才能從「此山中」走出來。
在海邊長大的孩子,會認為太陽是落入海中的;而山中長大的小孩,
會說太陽是躲在山的背後。
倘若有朝一日他倆碰在一塊,彼此討論日落何處,則必定各持己見互不相讓。
此時,如果兩人能把環境互調,不僅能消除彼此間的爭執,
且能更深一層的了解問題所在。
日常生活中,我們常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看事情,
因此經常會產生瞎子摸象的主觀看法,於是偏見與爭執就在所難免了。
處理事情時,我們如果能養成先設身處地的以對方的立場考慮的習慣,
將可避免許多無謂的矛盾與紛爭,那生命的層次自然提升,
而不只定位在自我,也不會侷限於一己之見,更不至於陷在群山中
的一個小角落,而認定廬山就是自己目光所及的這點彈丸之地了。
有個寓言:兩隻水桶,每天都做著從井內汲水到缸裡的工作。
有一天,乙桶抱怨道:「我們每天都做著相同的工作實在乏味極了!
而且,每次滿滿的一桶上去,下來時卻空了。」
甲桶卻笑著說:「我的看法跟你不同,我認為我們的工作實在很有意思。
你看!
每當我們空空的下去,上來時卻裝得滿滿的一桶,使人們有水可用,
不是很有意義嗎?」就像廬山,正面看去高嶺橫空,側面瞧著卻成了峭拔奇峰。
觀點不同形成的心境自然迥異。
人與人之間的紛爭、矛盾、不快與糾葛,全因每個人處事的角度、
觀念與基點的不同而存在著看法、作法上的差異。
而大多數人最大的毛病在於自以為是,並對不熟悉、不喜歡的人,
先入為主的懷有成見。
一旦事情發生,馬上妄下評斷,因此弄得局面很僵。
其實很簡單,
每個人都能用善心對待,不陷在矛盾當中去爭論,而是跳出來往高處查看,
一下就明白了,就能體諒、理解與包容。
只要打開視野,放寬心胸,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正面思考,善意的去評估,
想到他也許有不得已的苦衷,想到他這樣做一定有他的道理。
這樣一來,
就能心平氣和,就走出了「崇山峻嶺」而看到事件的「真面目」了!
報長 笑遊人間的話:
人的成熟不是年紀的增長,而是能觀照生命不同的層次。
閱讀完這篇文後,笑遊人間不覺想起不知從何處聽過,
有人習慣每天都會彎下腰來,
從胯下觀看這個世界,當彎下腰從胯下看這個世界時,
同樣的景物卻有了不一樣的景像,
那熟悉的環境一下子因為上下顛倒而變的陌生、新奇,似乎來到了新的環境。
透過這樣的動作,時刻來提醒自己,對人、事、物,
常要懷抱著用不同的立場、角度去思考,如此才能夠減少盲點而誤判情勢。
若您覺得這樣的行為也有助於提醒自己用不同的立場、角度看世界,
不妨也試看看唷。
文章摘自:【學習電子報】文章-觀照生命不同的層次
本文網址:
http://blog.xuite.net/scorpigodess/blog/359175575
文章引自: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