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elly觀點/同理心【經濟日報╱郭特利】
蘇東坡(1037年-1101年)為北宋文學家與書畫家,與其父蘇洵、其弟蘇轍,合稱「三蘇」,和其他韓愈、柳宗元、歐陽修、王安石、曾鞏同列「唐宋八大家」。若以民間知名度來看,蘇東坡當為唐宋八大家之首,我們所朗朗上口的「但願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」,就是出自蘇東坡的佳作。
個人對蘇東坡一生的軼事,有兩件事一直印象深刻。其一是流傳甚久的美味「東坡肉」,一直受我父親與兒子所喜愛,成為我們父子三代共同喜愛的一道佳餚。其二為一段蘇東坡與金山寺佛印禪師的對話,其中蘊含的深意,一直發人深省,也成為管理上有時拿來與同仁分享的借鏡。
相傳一日蘇東坡與金山寺佛印禪師打坐修禪,出題問佛印禪師「大師看我打坐姿勢像什麼?」,老和尚回答「我看施主像一尊佛」。老和尚同時也問蘇東坡「施主看老衲像什麼?」蘇東坡一時童心未泯,想作弄老和尚,便回答「我看像一堆牛糞!」。
蘇東坡自覺成功作弄禪師而得意洋洋,回家後分享此段「戰果」給其妹,想向其妹炫耀其口舌機智;不料其妹回答「大哥,你不但未占便宜,反而吃了大虧。因為按佛家說法,心中有佛,所見之物皆有佛相,所見之物實為心中所思之物的投射。佛印禪師說你像佛,代表禪師心中有佛;而你說禪師像牛糞,更凸顯你心中只有牛糞。」蘇東坡聞此感慨,而對禪師更多了些許歉意與敬意。
個人職場上,與公司經營管理中,不乏類似上述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的情境。我們有時看待其他部門的工作表現,常常在一開始不自覺地就先判定對方的出發點及表現「像一堆牛糞」,而未能深入了解其他部門的動機與所遭遇的難處。
「片段的資訊」其實常常會讓我們誤會其他部門的初衷與表現,而看其「像一堆牛糞」。其實,若能站在更高的制高點,來了解與同理心,很可能就會看到「像一尊佛」。如同「蘇小妹」所言「心中有佛,所見之物皆有佛相」,造成所見差異的原因,很可能就只是在我們內心的角度不同而已。
在現代分工的企業管理組織當中,許多不同部門彼此都扮演了「內部客戶」與「內部供應商」的角色,大家必須同心協力才能夠合作完成任務。但我們有時也不免看見,不同部門間,常把對方看成「一堆牛糞」,而非看成「一尊佛」。當把對方看成「一堆牛糞」時,對方常也會感受到,此時合作可能就會變成奢求。而把對方看成「一尊佛」時,對方多半也能感受到我們的善意,合作也就自然形成。
對方是「一尊佛」,還是「一堆牛糞」,關鍵可能不只在對方,更在我們自己!(作者是奧圖碼投影機Optoma亞洲區總經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ndychen36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